评论内容
公共服务
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接送孩子上下学关系千家万户,也困扰着许多家庭。从家门直通校门的点对点服务,确保了学生们“安全、便捷、高效、准时”的出行体验,泉州一中(东海校区)两条通学定制专线因此赢得了广泛好评。
公交通学专线的开通,减少了学生独自上下学的安全风险,缓解了校门口的交通拥堵,减轻了家长接送的负担,可谓一举多赢。特别是在教育焦虑较为普遍的当下,从破解一件件“关键小事”做起,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化解家庭的后顾之忧,对缓解社会焦虑、提升社会生育意愿都能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除了中心市区泉州一中(东海校区)的两条公交通学专线外,据本报记者了解,本学期伊始,石狮公交公司新增了25条通学定制公交专线,有效满足了6所学校的学生上学出行需求;德化县推出的红色护学号学生专线,也显著缓解了校门口的交通压力;此外,洛江区与台商投资区亦有学校开通了定制公交服务。从中心市区到各县(市、区)乃至边远乡村,公交通学专线的逐步推广,既为家庭解忧又为社会纾困,彰显着泉州这座城市独有的温度。
更值得称道的是,公共服务在不断拓宽服务半径的同时,也以科技赋能提升着服务的精准度。比如泉州一中(东海校区)的公交通学专线,首创家校双向互动平台——建立专项服务群,实时同步发车情况,答复家长相关咨询,让家长吃下“定心丸”。此外,还通过“智慧调度系统”实现客流精准预测,让服务实现点对点的同时,更做到了心贴心。可见,公共服务主动问需于民,破解教育痛点、难点和堵点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也正因此,为破解“接娃难题”,我市除了开通公交通学专线外,亦有不少创意十足的暖心设计落地实施。比如晋江市第四实验小学在全省首创的“叫号接娃”模式,就赢得家长赞声一片。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动态错峰放学,还保证家长可实时查看班级放学状态,在缓解校园门口交通拥堵老问题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家校关系和谐。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以服务创新去推动教育管理理念更新,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教育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万千家庭的幸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依靠单方力量去推进,唯有形成社会合力,才能夯实基底筑就未来。但现实是,长期以来教育问题的解决与推进主要围绕学校展开,家庭与社会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现状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教育生态结构的变化。当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而立足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集思广益去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仅能更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是写好教育扩优提质这篇大文章的内在要求。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真正的协同育人,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主动作为的有效机制。进而言之,当面对诸如孩子上下学这样的“关键小事”时,家庭、学校、社会从各自为战走向“同轴共转”,着力把它办成“暖心实事”,并使其成为撬动民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点,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就能从“纸面”落到“地面”。(文/周培尧)
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傅宁馨
审核:黄小琴
审发:陈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