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交协驾培分会召开的全国驾培市场创新发展大会上,全国行业精英和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驾培市场演变与治理对策。这反映了驾培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近年来,驾培行业在落实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对内外统一、开放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01 统一市场基础制度:信用体系与公平竞争
驾培行业正逐步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教练员认证标准。制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明确学员与驾校、教练员的权利义务,要求费用透明化,禁止隐性收费。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对驾培行业开展全面检查时,都会重点关注“霸王合同”和“消费不透明”等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检查内容包括证件资质、培训合同、明码标价等三个方面。
这种检查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还对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了全文普法,提高了驾校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02 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平台化与数字化
这几年不少省市多地已经建立起当地的“驾培考一体化便民服务平台”。
比如山东省青岛市已全面实施驾培学费第三方存管制度,自2023年5月10日起,所有正规驾校均已接入“青学驾”平台。目前,已有超过23万名学员通过该平台顺利报名学车。
日照市的“日照好学车”平台实现了“一网统办、先培后付、预约培训、线上评价、协同监管”的全新服务模式。
浙江省杭州市正在加快建设“浙里学车”驾培考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构建便民高效“新场景”。该平台将报名审核系统、身份认证系统、计时培训系统等进行有效整合。
安徽省马鞍山市交运局构建了“智慧驾培”监管服务平台,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数据系统无缝连接,督促全市16家驾校全部接入,统一发布培训信息。这种平台化举措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效率。
03 统一政府行为尺度:规范审批与备案管理
驾培行业正在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进行全覆盖清单管理。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由审批改为备案,具备了相关培训业务条件后由所在地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许可改备案并没有弱化对驾培机构的管理,而是建立了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使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大幅提高。政策红利结合市场需求倒逼驾培机构提高培训服务质量,不规范驾校将逐步失去生存空间。
04 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协同治理与动态监控
各地交通部门、公安交管和市场监督等部门形成协同监管机制。不少省市通过与公安交管、市场监督等部门合作,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造了一体化监管新模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用了“计时智能管理与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捕捉学时信息,学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训练学时后才能预约科目考试。利用该平台对培训数据的全面监控,有效遏制了学时造假行为。
2025年,重庆交通委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聚焦预付费模式资金风险、“渝悦学车”平台推广应用及“职业闭店人”等新型市场规避监管现象。这种多部门联合调研为统一监管提供了参考。
05 统一要素资源市场:人才流动与资源共享
驾培行业正在推动驾校职业经理人、教练员资源共享和人才流动。定期组织驾校负责人和教练员参加法规宣贯会,解读最新政策(如备案变更、信用管理)。
地方驾培协会定期组织开设“教练员能力提升培训,提供便利、实用的不同职业需求课程。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成为行业亮点。如河北省开创首个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汽车驾驶专业,由明城恒盛集团与涿州市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共同设立,为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06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破壁垒与优化环境
驾培行业需要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允许优质的品牌驾校跨区域经营,鼓励跨区域并购重组,形成全国性的品牌驾校联盟。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如数据显示,日照市通过一体化监管模式共受理学员10.36万余人,完成先培后付结算资金3.63亿余元,拿证学员6.6万余人。科目二、三考试合格率分别提升15%、20%,学员满意度达到99.5%以上。这些成绩证明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数据赋能驾培考服务新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加速建设,为广大学员、驾培机构及教练员提供全时空、全流程服务,开启驾培行业协同监管服务的新模式。
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针,针对驾培行业目前存在的监管碎片化、市场壁垒、竞争失序等问题,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进和努力:
一、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打击新型地方垄断行为:警惕某些地区驾校通过签订“联营协议”等方式固定价格、分割市场的行为。这类横向垄断协议最终会被认定为无效,监管部门应加强审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规范异地培训与考试流程:对于合理的异地培训需求(如高校学生),应明确规范其体检、录入、培训、考试的标准和流程,避免因地区规则差异(如收费标准、考场规则)造成市场混乱。
二、强化统一市场监管与执法
明确监管职责,消除盲区:驾培市场监管涉及交通、市场监管、公安、国土等多个部门,存在 “多头监管”又“多头不管” 的盲区。必须建立清晰的部门责任清单和联动执法机制,防止推诿扯皮。
统一执法标准与处罚力度:针对“学时计时打卡”、考试是否要求足额学时、不在核定场地训练、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车辆教学等常见违规行为,各地处罚力度不一。需制定全国相对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减少选择性执法。
强化资金监管与风险防范:大力推广“先培训、后付费” 模式及预付费资金第三方托管(如重庆“渝悦学车”平台)。这是防范驾校“跑路”、保障学员资金安全的关键举措,应加快全国落地。
应对“职业闭店人”等新型规避现象:对于通过随意变更法人、恶意注销等方式逃避债务和监管的行为,市场监管、交通部门需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者无处遁形。
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全面推行标准化合同:强制驾校使用统一的培训合同示范文本(如安徽省示范文本),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退费规则,从源头减少“价格陷阱”和退费纠纷。
畅通投诉举报与处理机制:建立高效的跨地区投诉协调处理平台,确保学员无论在哪里报名,其投诉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并定期公开各驾校投诉率,“黑红名单”等等作为学员选择的参考。
保障学员知情权与选择权:驾校必须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培训流程、收费标准、教练员信息、投诉电话等,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抽查。
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与规范发展
推广与应用科技监管手段:
利用人脸识别、GPS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严厉打击“跑马机”刷学时、培训日志造假等欺诈行为,确保培训真实有效。
推动监管平台与公安考试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培训与考试信息的无缝对接,确保只有完成真实有效培训的学员才能参加考试。
完善行业标准与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驾校及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市场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
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推行资格认证和退出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与创新发展:
鼓励驾校从价格战转向服务质量竞争,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如定制化课程、新能源教练车)。
合理规划驾培行业土地资源管理,满足驾校合规训练的土地需求。
总 结
推动驾培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核心是“统一规则、破除壁垒、强化监管、保护权益” 。这需要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跳出 “一地一事” 的局限,站在全国市场一体化的高度,加强协同联动,着力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打通学员异地培训考试瓶颈,严厉打击各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并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最终让驾培行业走向健康、透明、规范的高质量发展轨道,真正从源头上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